「韓非」其人

封面
韓非,約西元前二八○~前二三三年在世,戰國時韓國(今河南新鄭)人,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,後世稱之為「韓子」或「韓非子」。史載韓非與李斯一同師從儒家代表人物荀卿,韓非雖然口吃,不善言談,卻長於著書立說,其文縱橫捭闔,氣勢逼人,連李斯也自歎不如。
漢代司馬遷在《史記‧老子韓非列傳》中提到,韓非為「韓之諸公子」。國君之子的顯赫地位,決定了韓非接觸到的都是上層統治階級,不可能像儒家、農家、墨家那樣與下層百姓聲氣相通。長期浸淫在宮廷鬥爭的生活經歷,使得韓非諳熟官場鬥爭,看到人性的醜惡面在險惡殘酷的權利爭奪中無限膨脹,更印證了他從老師荀卿那裡學到的「人性惡」的觀點。
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,韓非目睹自己國家日趨衰亡,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,闡述變法圖強的重要性,提出了富國強兵的多項政策,希望韓王勵精圖治,重振國威。然而韓王置若罔聞的態度使得韓非十分失望,他看到了韓國行將滅亡的命運,於是寫出了《孤憤》、《五蠹》、《說林》、《說難》、《內儲說》、《外儲說》等二十卷、五十五篇、十餘萬言的著作。這些文章後來傳入秦國,受到秦王贏政的讚賞,發出了「嗟乎!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,死不恨矣」的感歎。秦王為了見到韓非,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。韓王原本不重用韓非,但迫於形勢,只能派韓非出使秦國。秦王見到韓非後,非常高興,然而韓非卻因為其「韓之諸公子」的身份,一直得不到信任和重用。李斯由於嫉妒韓非的才能,懼怕其一旦得寵將威脅自己的地位,於是不斷找機會陷害韓非。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,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,他們進言:「韓非,韓之諸公子也,今王欲並諸侯,非終為韓不為秦,此人之情也。今王不用,久留而歸之,此自遣患也,不如以過法誅之。」贏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,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。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,讓他自殺。韓非想向秦王自陳心跡,卻又不能覲見。秦王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,便下令赦免韓非,然而為時已晚。這位深諳宮廷權勢之術的法家代表人物,終究還是倒在了爭功邀寵的讒言之下。
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、諸侯爭霸,學者們周遊列國,希望統治者採納自己的學術觀點治理國家,各種思想和智慧也得到充分的表達,產生了諸如儒、墨、名、法、道、農、陰陽等理論學派,也造就了孔子、老子、墨子、莊子、列子等「諸子百家」。在這種學術寬容的大環境中,韓非子無疑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,他先天生理缺陷,「不能道說」,卻文筆流暢,靠文章打動了秦王;師從儒家荀卿,卻以法家集大成者的身份著書立說;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雖多數不能官居要職,各種學說也得不到統治者的真正相應,卻也很少受到什麼迫害,只有韓非得到了秦王的賞識,最終卻慘死在老同學李斯的手下。
